新闻动态

NEWS

四川观察 | 17位院士集聚 论道“双碳”

发布日期:2023-03-27

3月27日,由天府永兴实验室主办的“2022天府碳中和论坛”在成都举办,17位中外院士、70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为实现双碳目标把脉问诊、献计献策。聚焦“双碳”,专家们热议了什么有趣的话题?

20230327235141_8s9y3ddqs0.jpg

可再生能源的量能不能支撑全球实现碳中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贺克斌:

总部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算过一笔全球的账,回答是肯定的。

贺.jpg

论总量:现存的资源在未来几十年到两百年不等的时间里可能会耗尽,如果我们走向了可再生,这个量在一定程度上就解除了世界经济依赖现存化石能源资源量的危机。 

论分布:全世界排前5位的储量国占据了3/4的煤,2/3的油气,但绝对找不出5个国家占了全球3/4的风,2/3的太阳,所以各国都拥有自己相当量的风和光,各国都有潜力和机会去“风光风光”,谁能更好的风光,谁能更早的风光,完全取决于谁能建成大规模使用这些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地球温度上升1.1℃意味着什么?


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环境学教授 Michael B McElroy: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刚刚最新发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通过排放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升高了1.1℃。

1.1℃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北极的冰盖将会消失,这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比如说更多的风暴、森林火灾等等。而且,从工业革命起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现在依然是留在大气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将温度上升控制在1.5℃以内。这就要求世界必须摆脱燃烧化石燃料,必须找替代性的能源,因为这是气候危机的主要原因,同时还需要紧急的全系统转型,以确保实现近零排放。


当前低碳转型最现实的能源是什么?


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烈辉:

我们国家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峰,在那时候我们的一次能源消费,煤炭占到42%,石油天然气是30%,而非化石能源大概是26%,到2060年我们碳中和的时候,我们的煤炭大概就只有5%了,我们的非化石能源就达到80%,石油天然气是15%,也就是说从2030年的15%、30%降到2060年的15%,这15%是什么概念呢?这15%我们折合成油气当量是6.1亿吨, 6.1亿吨就超过了目前我们国家石油、天然气总的生产能力。这就说明,即使有碳中和的约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化石能源依然是重要的能源,石油天然气依然是主体能源。

这几年我们国家油气的依存度居高不下,我们加一升油有70%是进口的,家里烧的天然气有45%是进口的,习总书记多次指示批示要加大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要加大天然气的开发力度,要把油气的饭碗端稳端牢。

去年整个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已经达到650亿方,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全国在2009年的时候,全国的天然气产量也仅仅只有600多亿。 现在川渝提出要建“气大庆”,要在2025年建成千亿方天然气基地,最重要的是怎么样实现天然气绿色开发。怎么样能实现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把二氧化碳做到地下去封存起来,第二个目标是在封存的同时能去油去气。

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成为主体能源之前,天然气应该是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最现实的能源,也是实现碳达峰最重要的能源。


高铁提速 能耗怎么解决?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西南交通大学院士 翟婉明:

下一代高铁速度更高了,速度更高了以后空气动力这个效应特别大,它的空气阻力会随着速度的幂次方增长,也就是能耗,如果能耗从350到400,或者420、450的话,这个能耗增长就不是原来的现行比例了,会是一个幂次方。

这时候怎么来降低能耗?这个我们在CR450,就是40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现在正在研制中,把能耗的指标要求和我们时速350得相当,这个难度很大。这条线的试验有可能就在成都到重庆,成渝中线高铁现在正在建,这里面我们预留了400公里/小时的设计和建造标准,我们也想争取把下一代高铁做成减排可持续的示范。

交通其他方面,比如说地铁,我们在地铁节能方面,就可以有一种设置,比如说启动的时候把这个坡度设一个下坡,作用有一个加速的功能,进站有一个微微的上坡就可以减少发热,有一个节能坡,这些我们可以在将来大规模的研究使用的效应和可能性。


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碳汇与地质固碳、减污降碳协同、碳中和集成耦合,除了主论坛,今天的六场分论坛正好对应着天府永兴实验室的6个研究部、六大研究领域。作为全国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的省级实验室,实验室已启动新型电力系统、零碳能源系统等9个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组建由15位院士、5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24位院士、29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我们欣喜看到,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双碳”,参与“双碳”实践。就像贺克斌院士所说,讲道理的“道”已经讲得很多了,但是我们很需要讲道路的“道”,如何实现减排增效的路径。最终竞争的焦点在技术,双碳的事情是一个三五十年的事情,把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个更大的力量,我们未来可期。


【四川观察记者 郑婷】

联系我们

  • 电话

    科研:028-60667710 办公:028-60667707 人力:028-60667706(成都)

  • 邮编

    610213(成都)

  • 地址

    四川省天府新区集萃街619号天府海创园12号楼

  • 邮箱

    tfyxlab_office@163.com

天府永兴实验室公众号